想要走出去,還是得先讓自己身強體健。
太陽花學運讓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審查放下腳步,以美國為首的TPP(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)進展也不順利;一時間,台灣對外經貿暫時受挫,習慣往外看的執政菁英,終於開始回頭看台灣。
財政部推出稅改、健全財政方案;經濟部推動調薪的道德訴求、要讓企業轉型升級…,這些讓民眾有感的經濟政策陸續端出,在立法院也獲得高度共識。
二○○○年開始,台灣與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(WTO),世界向台灣招手,全球化給了台灣經濟成長的新養分。
這股全球化浪潮,搭配台灣堅強的電子業外銷能力,讓架構在國際市場的台灣經濟持續成長;台灣接單、海外生產,營運總部、品牌行銷設在海外,新型態的經營策略,讓台灣產業愈來愈融入世界舞台。
然而,全球化的問題也跟著找上台灣。
貧富差距、青年高失業率、區域衝突…,台灣無一倖免,不論是先進的歐美,發展中的中國、東南亞,一場場為了政治權力與經濟成果分配的群眾運動,不斷出現。
或許,這是一個回頭看自己、內省的新年代。
台灣經濟發展從六十年代的全球石油危機以來,已經有四十年的基礎。這四十年來,從工業區的設置,帶進外商的技術與資金,到進口替代下的科技創業潮,以及出口擴張下的產業征戰全球。
可以說,台灣的經濟發展與世界從來沒有脫節過,但台商的成功,並不等於台灣的成功;台商站上世界,也不等於台灣進入世界。
現在的台灣,需要的是讓民眾重拾信心、幸福感的經濟政策,是一種讓不公平的怒氣可以消退的協商。
這兩年有本暢銷書《國家為何會失敗?》就談到,唯有廣泛參與的政治制度,搭配廣納型的經濟制度,讓分享權力、經濟果實成為常態,國家才能長治久安,持續發展。
全球化剛開始的時候,多數人對資源的分配與國際組織的運作並不了解,當時由政治菁英與商業菁英代表決定國家的道路,引起的爭議並不大。但現在國家面臨的困境愈來愈大,老是靠菁英的有限能力,已無法回應社會與國家的需求。
回頭看自己,真正聽進去群眾、民眾的聲音,先回應國人的需求,找出國家與社會共識,再來談區域經貿、全球化等議題,可能才是台灣迎戰全球化的好策略。
22EA4D085D525944
每日廣告分享
- May 24 Sat 2014 00:50
聯合筆記/近視VS.遠視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